6月14日,话题#一批985毕业生选择主动延毕#冲上热搜。
(资料图片)
又是一年毕业季,部分学生做出了另一种选择——延迟毕业。
在多数人的印象里,延毕通常是被动行为,因考试挂科、毕业论文没通过、学分没修满或家庭变故等不得已而为之。一旦延毕,学生很容易被人以有色眼镜看待,背负的压力倍增。
但当考研国家线、国考进面、调剂、春招在三月的热搜上滚动,升学就业、考公考编、论文科研的迷茫在每个毕业季老调重弹,年轻人们被时间逼到墙角的焦灼也随之翻涌,一些新的共识在角落里悄悄达成——保留应届生身份,采取主动延毕的方式应对普遍的困境,像是为自己争取了多一分机遇。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一批985毕业生主动延毕
有的人甚至故意挂科
据北京青年报报道,有的985研究生为了以应届生身份找到更好的工作选择延毕;有的985本科生因准备考研选择延毕,甚至为此主动挂科。
受访者中,连同学就读的华东师范大学采取的是学分制毕业,如果学分修够就必须毕业。连同学在大四那年选择故意挂掉了一门专业实践课,他也最终“如愿以偿”地以1分之差顺利延毕。
连同学说,“我不在乎别人怎么看我,接受自己才是最重要的”“只要不虚度光阴,多一年少一年,不会造成很大的影响。”
陆岛(化名)是北京大学哲学系研三的一名学生,从2022年开始,他就已经在为毕业后作打算,“读博深造还是直接工作”是迫在眉睫的选择。热爱学术的陆岛想为申请读博试一试,但因申请的材料没有准备充分加之雅思考试的推迟,最终他没有被录取。
陆岛还投了一些国企、私企以及家乡的人才引进项目,也收到了一些offer,但在经过反复思考与挣扎后,他发现自己还是更喜欢学术研究,清楚了自己内心的想法,他也果断选择了主动延毕。
“当确定自己延毕的时候,我如释重负,终于暂时没有了求职和毕业论文的压力。” 陆岛说。延毕后,陆岛每天都充满斗志,不但开心地期待着每一天的到来,还总觉得有好多事可以做。一向热爱尝试新事物的陆岛去了北京环球影城、朝阳公园等地游玩,还去了长春和延吉旅游……
据《南风窗》,“我敢说,延毕是21世纪二十年代往后本科大学生最时尚、最潮流的出路。”本该在2022年夏天就从上海交通大学毕业的小熊,用开玩笑的口吻分享了自己主动延毕进程过半的收获。
当小熊终于决定延毕的那一刻,觉得“心里一块大石头终于放下来”,大石头里包含了学业压力、父母的期待、想做但没时间做的事、对未来的恐惧,“如果就这样直接去工作的话,我还没准备好”。
中国青年报的一项调查显示,超过七成的受访大学生表示身边有选择延毕的同学。没有修完学分或没完成学位论文是大学生延毕的首因,其次就是为了保留应届生身份。
图片来源:中国青年报
据中青报·中青网,记者了解到,浙江大学医学院党政办副主任、讲师车淼洁的论文《本科生延期毕业现象的透视与解析》,调研了某省4所不同类型高校,记录了这些高校2020年9月至2021年6月期间本科生的延毕情况。
数据显示,某省城“双一流”高校延毕率约为12.5%,两所省城普通高校的延毕率分别约为6%和7%,某非省城普通高校延毕率约为7%。
主动延毕
学生、学校和用人单位怎么看
在一些社交媒体上可以看到,选择主动延毕的学生们即使是权衡利弊后选择的延毕,也会有很多人在延毕的那段时间里失去了原本拥有的优势条件,比如时间、机遇、年龄等。但也有一些学生在选择延毕后,成功拿到了满意的offer和录取通知书。
主动延毕对个人发展有什么影响?有过主动延毕经历的学生、高校以及用人单位,他们怎么看?
牛莉(在研究生二年级时申请延毕):如果是为了躺平,为了多体验一年学生生活,为了逃避就业,为了跟风,实际上却没有什么计划,那就没有必要延毕。
姜芸(在研究生二年级时申请延毕):延毕后多出来的时间里,生活有了更多可能性,但不确定性也随之而来。在申请延毕之前,大家要想清楚自己能否接受延毕可能带来的后果,是否能够坚持初心、充分利用时间来实现目标。
王栋梁(华北电力大学电气与电子工程学院党委副书记、副教授):选择延毕与否,学生需要考虑多方面因素。此外,延期毕业是否会影响自己的未来规划,例如是否会影响升学、就业等方面的发展,都是重要的考虑因素。
李可(工作20年的某公司HR):不论是主动申请还是被动选择,延毕在很多用人单位眼中都是减分项。在面试时,应聘者还有机会说明延毕不是因为能力不足的被动选择。而在大多数的情况下,很多有过延毕经历的应聘者在简历筛选阶段就被刷掉了,是主动还是被动,根本没有机会解释。
也有专家认为,企业也应尽量增强包容度,给刚步入社会的年轻学生一些缓冲的时间。“应当逐步淡化应届生的身份标签”“看能力、不看毕业时间,为所有年轻人创造更加平等的就业竞争环境。”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教育理论研究所副研究员郭元婕表示,随着社会的发展,社会包容性也在逐渐增强,学生的价值观越来越多样化,延毕早已不再被认为是一件羞愧的事情。学生选择主动延毕有主客观的原因,比如今天社会上的岗位与能够适应岗位的人之间的匹配度不高,处于一种失衡的状态。我们既要积极地引导学生,也要以尊重和理解的心态去看待他们作出的选择,不能产生歧视。
“但是我个人并不赞同学生们都这样去做,未来是不断变化的,你把所有问题都留在以后,并不见得就一定能够顺利地解决问题。” 郭元婕说。
郭元婕建议,应届毕业生在严峻的就业形势下更应努力提高自身的核心竞争力,企业也应尽量增强包容度,给刚步入社会的年轻学生一些缓冲的时间。延毕肯定是在特定情境下对学生本人有利的,但我们并不鼓励和号召学生这样做,而是应当更多地帮助学生深入了解自己,找到更适合的职业发展方向。
编辑|段炼 杜波 杜恒峰
校对|程鹏
每日经济新闻综合自中国青年报、中国青年网、北京青年报、南风窗、公开资料等
每日经济新闻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