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资讯 > > 内容页

包头历史文化资源调查与中小学生传统文化教育的思考

2023-06-19 16:45:43 来源:中国日报网 分享到 :

“义务教育课程方案(2022版)”中指出,文化育人是实现素质教育基本途径,但文化是一个宽泛的概念,内涵丰富,因此“课程方案”进一步指出实施路径,“关注地区、学校和学生的差异,适当增加课程选择性,提高课程适宜性,促进教育公平。”地域文化是不容忽视的教育资源,整合地域文化资源,既可以丰富课程资源,也可以实现课内外有机结合,提升文化认同,增强文化自信。


(资料图片)

就包头地区而言,拥有丰富的历史文化遗存。但长期以来,社会将这些历史文化遗存更多地作为文物资源、旅游资源加以开发利用,而没有注意到可以将其作为面向中小学生开展“文”的素质的教育资源加以利用,而这么做,无疑会增加历史文化遗存的社会功能和社会价值,是人们在新时期赋予其的一项新使命与新任务。

具体讲,目前包头的历史文化遗存主要有六大类:

第一类是秦、赵长城遗址。长城是中华民族劳动人民劳动与智慧的结晶,展示中华民族宏大的气魄和追求和平统一的美好精神。包头地处中华游牧文明与农耕文明的交界地带,境内有中国最古老的秦、赵长城。这些长城经历了沧桑岁月,见证了阴山南北、黄河两岸各民族接触交融的悠久历史,具有丰富的史学价值和人文价值,因而对加强中小学生的市情教育和“乡土”观念培养非常有益。

第二类是召庙与寺庙遗存。从明朝起,蒙古族的宗教信仰由原始萨满教信仰转为藏传佛教,于是整个蒙古高原到处建起各种召庙,而第一座藏式召庙就建成在今天土右旗的美岱召镇,也就是美岱召,这是蒙古民族深度融入中华文明的见证,有着不可估量文化价值和社会价值。还有位于今天东河区的包头召,是近代史的见证者,整个老包头的商业发展正是在其“眼皮底下”发生。另外位于石拐区的五当召,是中国佛教——黄教三大召庙之一,规模宏大,样式精美,是包头著名的旅游文化胜地,也是包头对外宣传的一张名片。还有达茂旗的希拉木仁召、昆都仑区的昆都仑召,它们也都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传奇的故事,都可以作为教育资源提供给广大中小学生。

第三类是汉代先民生活遗址。最典型的就是九原区的麻池古城与萨拉如地区的召湾村汉代古墓群。这两处遗址表明汉代时期包头地区的农业、手工业和冶炼业已经非常发达,所以这里出土的许多文物因其独特性和代表性被国家博物馆、内蒙古博物馆和包头博物馆分别收藏展出。这证明了包头地区并不是人们习惯上以为的荒凉、偏僻和没有文化,恰恰相反,包头地区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且足以代表汉代塞北地区的农业、手工业和冶炼业的高超水平。

第四类是军事战争遗址。包头历史上是兵家必争之地,战事频繁,因此留下许多战争遗迹和军事重镇遗址。如秦直道,系中国第一条高速公路,从咸阳出发到包头的九原区,全长 800公里,是秦王朝对阴山地区进行行政统治和军事治理的有力证明。而固阳县白灵淖乡的怀朔镇,系北魏边防六镇之一,它们共同组成对当时柔然族的军事防御系统。还有达茂旗上一些古城遗址,也都是古代军事堡垒的残存,见证过这方土地上的狼烟战火。

第五类是商业文化遗存。包头是因商业而崛起的近代城市,因而以“西北商品最重要的集散地”而著称,是“西北著名的商业巨镇”,以复盛公和广恒元为代表的商号代表包头近代商业的最高成就。前者以包头为发家地,塑造了业务遍及中国的“金融帝国”;后者成功取代草原第一商号大盛魁成为整个蒙古地区的最大的商号,也是包头成为漠南的经济中心的标志。目前,在东河北梁地区的乔家金街,就能找到这段历史的印记。

第六类是包头历史名人。且不说赵武灵王在2000多年推行胡服齐射,促进北方地区的民族融合,往后秦始皇、成吉思汗等伟人都曾游幸包头,留下他们的珍贵足迹和传奇故事。包头还是三国第一猛将吕布的出生地,就在今天包头市九原区的麻池镇,他的英勇故事当然可令后代引以为傲。还有远涉千里来塞地和亲的汉代女子昭君,她为古代民族团结与和睦相处做出巨大贡献,她的灵魂和她的容颜一样美丽长存。而至今包头境内还有一种据称是她化身的“三叶树”,可见昭君的故事永远留传、长青不衰。

当然,包头还有许多其他历史文化遗存,这些资源不应仅作为商业资源进行开发,它们本身厚重的历史信息积存,完全可以成为优质的素质教育资源和公益推广资源。必须将它们展示给中小学生,让中小学生知道家乡历史的厚重,感受到自己脚下这片土地的神奇与不凡,从而更加热爱自己生活的土地,在自己与历史、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之间建立起感情通道,也使包头的历史文化得到更好传承、发展与弘扬。唯有这样,孩子们的“文”的素质才能得到强化,他们的素质才能不“短板”,令他们的思想情感丰厚度增加,情感变得充沛,主流价值变得清晰,社会责任感变得明确,也才续写好属于新包头以及新一代包头人更多、更精彩的传奇。

为此,可以从以下三方面努力:

一是成立专门的地方教材编写机构,每年定期更新教材知识体系、结构及内容。要加强对历史文化遗存的调查力度,不仅对已知已有的历史文化遗存进行保护和利用,还要加大对新的历史文化遗存的调查、发现和接纳;不仅要着眼于历史文化遗存的发现和保护,更要着力加强对它们的研究。要在不同时代赋予它们新的内涵、内容,源源不断地把最新研究成果补充进来,持之以恒丰富和壮大历史文化遗存资源积蓄,从而教材内容更充实、更新颖、更丰厚。

二是组织中小学生进行各种形式的游学、夏令营和冬令营活动,让历史文化遗存“活起来”。关键是二者都要“主动”起来:一方面,学校要组织中小学生直接前往“拜访”这些活着的“历史教科书”。通过直接见面,更直观地了解和感受历史文化内涵和底蕴;另一方面,负责管理和运营这历史文化遗存的部门与工作人员,应该针对中小学生有针对性开展特定服务,如文字说明、动漫展示、科技互动等,增加历史文化的亲和力和“有益性”,从而吸引中小学生喜欢上历史文化。

三是围绕历史文化遗存定期性开展主题性的写作、绘画、表演等活动,以这样的方式主引导中小学生加强对传统文化的关注、介入,乃至认真进行研究。要真正将历史文化的探索交流和研究的主动权交到孩子们的手上,让他们用心感知过去的先人故事,用大脑探索历史演变的逻辑关联,既丰富他们的思想情感,也能建立他们良好的历史时代逻辑,进而也就能够较好地理解当下中国社会的国情特色和发展特点,也就籍此可以“做通”他们很多的“思想政治”工作。

当然,改变目前中小学生中对地方历史文化“无知”、“无视”现象的做法不止于此,这也需要我们在这方面不断加以探索创新。但最终需要强调一个宗旨:一定要利用好这笔富贵的历史文化资源,卓有成效地开展好“文”方面的素质教育,使历史文化切实造福广大社会的同时,也造福我们的后代,使我们的后代能够在历史文化的“滋荫”下茁壮成长。(图片由包头师范学院文学院 刘旭授权提供)

来源:中国日报网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