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口罩热度再次升温,市面上一些医用N95口罩销售较为紧俏。
聚丙烯(PP),作为国内五大通用塑料的一类,在国民经济的方方面面,都有着非常广泛的应用。像水泥包装的塑编袋、包装材料外面的薄膜、抗疫用的口罩、无纺布防护服、洗衣机内部的波轮桶、汽车的保险杠,原料上使用的都是聚丙烯。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正是由于聚丙烯广泛的应用领域,其每年有着巨大的使用需求。有需求就会有供给,伴随着中国成为世界工厂,聚丙烯产能扩充需求明显。
“聚丙烯的在国内最近10年里发展较为快速。2012年至今,10年里年均增速为11.9%。”申万期货能化分析师陆甲明表示,从产能投产的时段来看,2012—2015年是第一个投产大年,聚丙装置产能从1200万吨产能上升至1780万吨。随后在2016年—2018年进入蛰伏期,在这期间产能平均增速为6.6%。2019年—2022年,随着中国在各个细分领域产能逐步确立成为世界工厂地位,为了满足国内生产的需求,聚丙烯的生产能力也进一步扩大。从2019年2450万吨,进一步上升至3590万吨。
“回顾国内聚丙烯波澜壮阔的扩张史,可以显著发现一个特点,就是产能扩张具有一定的周期性。”在陆甲明看来,这个周期性既跟随着经济周期运行,体现为终端行业对于聚丙烯原料的采购需求周期,同时也受到原油等上游行业的投资需求波动影响。
记者了解到,前些年国际能源原料(原油、丙烷)价格处于低位,以当时的原料价格来计算,石化装置的生产利润很高,很多生厂商对未来的生产装置有新的规划,这些建设的产能也在近些年逐步投产。
“一方面,聚烯烃接近终端消费,如抛开疫情的影响,其需求存在正向增长的预期;另一方面,当时油制利润较为可观,存在一定的经济效应,而PDH做为较新的生产工艺,利润同样丰厚。以上种种导致了较多企业把目光集中在了聚烯烃这条赛道。”南华研究院大宗商品研究中心能化分析师李嘉豪解释说,从聚烯烃的产能变化来看,近些年聚烯烃供应增速明显,2023年更是面临产能投产的巨大压力。
行业里面有句戏言“聚丙烯每年投产都是大年”,2022年的运行情况也基本如此。
据了解,2022年年初,行业统计的计划新增产能约735万吨。截至目前,上半年投产280万吨,下半年投产180万吨。较2021年产能增速为14.69%。增速角度而言,高于最近10年聚丙烯装置平均增速11.9%,也高于最近5年的平均产能增速13.1%。
采访中记者了解到, 2022年因今年装置利润整体不佳影响,部分装置投产出现延后,其中有大约265万吨产能新装置原计划于2022年投产,现延期至2023年。2023年将迎来史上最大“扩能潮”,多家巨头进军国内PP行业,或在原先的基础上增大投入。
据金联创数据统计,2023年聚丙烯共有21套装置计划投产,产能合计约1090万吨。“从扩能区域来看,华南、华北一带成为主要投产主力,西北、华东次之;从投产原料来源方面来看,油制依然是最主要的投产方式。另外,丙烷脱氢制成为未来产能增加的主力军,宁波金发一期、泉州国亨化学等企业纷纷选择丙烷新型原料来源,因此丙烷脱氢制的市场供应量将逐步增加。”金联创塑料分析师藤美霞表示,尽管后期会存在诸多不确定性使得部分装置延期投产,但聚丙烯市场处于新一轮投产高峰已是不争的事实。
“从原料工艺来看,PP装置工艺表现出多元化并存的特征,主要有油制、煤制、丙烷脱氢和甲醇制等工艺路线,当前油制路线仍为主要工艺路线,但是在我国煤化工技术的发展推动下,煤制工艺路线产能占比亦在逐步提升。此外,丙烷脱氢产能占比亦在不断提升。”方正中期期货分析师封晓芬说。
据了解,当前,年初投产的广东石化和海南石化较为确定,部分装置如巨正源二期、京博石化等已具备开车条件但实际待落地,部分装置如山东裕龙等仍在建设当中。“2023年虽然计划较多,但考虑到即使大环境经济复苏,需求增速难及供应增速,上游利润恐继续面临供需过剩下的利润亏损,实际投产量预计会明显小于计划量。”李嘉豪称。
值得注意的是,产能的集中释放,在短周期中或导致供大于求,价格承压。实际上,在2022年中,聚丙烯和聚乙烯标品的期货价差,已经从聚丙烯升水转为贴水,上一次出现这个现象要追溯至2017年。
目前来看,2023年仍旧有1090万吨的产能等待释放。国内竞争日趋激烈,对市场价格上行也形成抑制。
“从明年投产时间来看,春节过后市场新增供应量较大,尤其是通用料价格竞争激烈,加之春节前后下游整体开工率较低,一季度整体承压较大,价格难有亮眼的表现。”滕美霞表示,对于行业内来说,未来行业产能利用率将有所下降,预计整体聚丙烯产量增长率低于产能增长。
“由于聚丙烯投产产能扩张较快,聚丙烯的销售或将面临一定的价格压力。现货贸易角度而言,现货销售区域性增强。技术角度而言,聚丙烯通用料的销售压力增大,聚丙烯的生产企业或选择生产一些利润更高的细分牌号来应对市场竞争。”陆甲明说。
在李嘉豪看来,2023年的聚烯烃处在需求复苏向上引导和投产压力向下压制的矛盾中,中性的开工将导致聚烯烃延续过剩的局面,上游部分工艺负利润的情形恐难改变。“在此情形下,聚烯烃预计继续压缩供应端的开工从而达到供需的平衡。”他说。